越南繁花似錦的地區:一位種植者的旅程

大叻與中部高原:花之都

大叻:永恆之春之城

大叻坐落在海拔1500公尺的郎比昂高原,是越南當之無愧的花卉王國。 19世紀90年代,法國殖民者發現了這片山間天堂,他們被這裡涼爽的氣候和清晨的薄霧所吸引,彷彿置身於普羅旺斯。如今,大叻的花卉產量佔越南總產量的60%以上,玫瑰、繡球、非洲菊和菊花將山坡裝飾成一片色彩繽紛的花海。

開車駛入大叻的鄉村,你便會明白它為何被稱為「永恆之春之城」。這裡常年氣溫徘徊在攝氏15至24度之間,既不酷熱也不嚴寒。清晨,薄霧從山間緩緩飄落,在陽光穿透雲層之前,便已為山谷披上了一層濕潤的面紗。經過數百年的風化作用,火山土壤變得肥沃而疏鬆,呈現深褐色。

這裡的花卉農場規模各異,從家庭式的小塊地(可能只有500平方米,藏在房屋後面)到擁有現代化溫室和氣候控制系統的20公頃大型農場,應有盡有。凌晨3點漫步在大叻的市集上,你會看到井然有序的混亂:成千上萬的農民帶來他們的收成,商販在刺眼的螢光燈下仔細檢查花卉質量,卡車正裝載著花卉,準備運往300公里外的胡志明市。

大叻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氣候,更在於世代累積的知識。許多家庭在這裡種植花卉已有50年、60年甚至70年的歷史。祖母會教導孫女何時採摘玫瑰才能最大程度地延長其瓶插壽命。父親們則會將教科書中找不到的土壤改良和病蟲害防治秘訣代代相傳。這本活生生的園藝百科全書賦予了大叻其他新興地區難以企及的優勢。

玫瑰園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越南消費者喜愛花頭碩大、色彩鮮豔的玫瑰——春節期間用深紅色,婚禮上用柔粉色,新店開幕時用明亮的黃色。大叻的玫瑰種植者們培育出了花朵碩大的品種,有些花朵直徑可達10-12厘米,40-50片花瓣呈完美的對稱螺旋狀排列。花莖粗如鉛筆,足以支撐如此碩大的花頭挺立。

繡球花已成為大叻的另一大特色。當地天然的酸性土壤無需人工調節酸鹼度,就能孕育出令人驚豔的藍色和紫色繡球花。白色和粉紅色的品種則在略微改良的土壤中茁壯生長。在盛花期——大約從三月到十月——整片山坡都開滿了刺繡球花,構成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風景,吸引著來自亞洲各地的攝影師前來拍照留念。

山谷底部遍布大規模的菊花種植園。這些菊花是祭祀祖先和舉辦節慶活動必不可少的花卉,整齊排列,綿延至天際。種植者已經掌握了光週期控制技術,他們利用黑色塑膠薄膜來誘導菊花在非花期開花,從而確保了越南全年不間斷的節日和慶典所需的菊花供應。

山坡上點綴著非洲菊田,它們明豔的雛菊狀花朵為大地增添了橙色、粉紅色、黃色和紅色的繽紛色彩。這些花朵喜愛大叻的氣候-涼爽宜人,不易生病;溫暖舒適,又能確保它們穩定生長。現代化的農場採用遮陽網覆蓋的架高苗床種植非洲菊,精準控制光照強度和水分供應。

敦陽縣:擴建區

距離大叻市中心僅25公里的東陽,代表下一個發展前沿。大叻市中心的土地價格飛漲,迫使新的農業計畫向外擴張。東陽擁有與大叻相似的氣候和土壤,但成本卻低得多,這吸引了年輕的創業家和尋求擴張的成熟種植者。

這裡的景觀不如大叻市中心那樣精心修剪,新建的農場與咖啡種植園和松樹林交錯分佈。但這裡的花卉品質極佳,有時甚至更勝一籌,這得益於歷史上耕作強度較低,土壤更加天然平衡。水源來自山澗溪流而非水井,礦物質含量較低,一些種植者堅信這能帶來更好的收成。

東陽省正逐漸成為創新中心。與大叻市中心有時受到的傳統束縛不同,這裡的種植者可以更自由地進行試驗。你會發現水耕系統、垂直種植塔和LED輔助照明——這些技術在大叻傳統農場並不常見。一些農場正在嘗試種植帝王花和洋桔梗等異國花卉,試圖在城市市場中佔據高端定位。

Lac Duong 和 Di Linh:狂野北方

大叻以北,道路崎嶇,村莊分散,樂陽縣和迪靈縣海拔更高,有時超過1800公尺。氣候明顯涼爽,冬季夜晚氣溫可降至攝氏10度。這片邊緣地帶出產的花卉品質卓越,色彩艷麗,瓶插壽命長,但生長週期較慢。

咖啡歷來是這些高地的主要作物,但花卉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涼爽的氣候適合康乃馨、勿忘我以及某些難以適應大叻炎熱氣候的玫瑰品種等溫帶花卉生長。一些農場正在嘗試種植鬱金香和其他球根花卉,試圖在越南的熱帶緯度地區培育出歐式風格的春季花卉。

偏遠的地理位置帶來了許多挑戰。運輸會使市場交貨時間延長1-2小時。技術支援也相對匱乏。但對於尋求差異化發展的種植者而言,這些高地提供了越南其他地區無法企及的機會。這裡充滿開拓進取的氣息,每個季節都有新的農場湧現,不斷挑戰高海拔地區作物獲利種植的極限。

沙巴與北部山區:高山花卉之鄉

沙巴:旅遊業與花卉栽培的交會處

在越南極北地區,山脈聳立,海拔近3000米,層層疊疊的梯田從陡峭的山坡上傾瀉而下,沙巴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了花卉產區。這座海拔1600公尺的法國避暑勝地與大叻海拔相仿,但相距1500公里,位於其以北,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長環境。

沙巴四季分明。夏季溫暖,季風雨水充沛;冬季則異常寒冷,偶爾會有霜凍,氣溫接近冰點。這種季節變化為越南其他地區無法種植的溫帶花卉提供了可能。沙巴冬季生長的玫瑰,其色彩和花瓣數量都接近歐洲品質。春季,漫山遍野的野花競相綻放,鋪滿山坡,啟發當地農民進行類似品種的商業化種植。

苗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社區已將花卉種植視為在陡峭山坡上種植水稻之外的替代方式。傳統的山地農業知識可以很好地應用於花卉種植——兩者都需要了解微氣候、山坡上的水資源管理以及順應自然而非與之對抗。許多花卉農場都融入了現有的農業系統中,花卉與蔬菜和藥用植物共同生長。

旅遊業是沙巴花卉市場的主要驅動力。飯店、餐廳和民宿每天都會採購新鮮花卉。週末市場吸引成千上萬的國內遊客前來購買花束作為紀念品或禮物。一些農場也開放了農業旅遊項目,讓遊客親自採摘鮮花或學習種植知識,從而創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

出口潛力尚未充分開發。由於距離主要城市較遠(距離河內350公里),物流運輸面臨挑戰。冷鏈基礎設施也十分有限。但具有前瞻性的種植戶看到了機會。如果運輸條件得到改善,沙巴可以為河內日益增長的高端市場供應南方地區無法提供的優質溫帶花卉。

河川和高平:邊疆

更北的地方,與中國接壤的省份,也開始進行花卉栽培實驗。這些偏遠的高原地形極端——垂直的石灰岩峭壁、狹窄的山谷,海拔接近2000公尺。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原氣候,冬季嚴寒,夏季受季風影響。

一些小型種植者正在試驗生長在中國和喜馬拉雅山脈相似氣候帶的觀賞植物。部分種植者專注於野生採集和栽培本地物種——例如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獨特蘭花、百合和開花灌木。另一些種植者則引進外來物種,看看能否利用越南的勞動力和較低的成本,生產出通常產自厄瓜多爾或肯亞的花卉。

這些實驗的市場前景尚不明朗。但越南的花卉產業一直以來都由勇於嘗試新事物的創業型農民所推動。如今看似遙不可及的地方,或許會成為明日繁榮的花卉產區,尤其是在國內需求成長、消費者尋求新品種的背景下。

河內和紅河三角洲:都市花卉栽培

河內郊區: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河內週邊地區,尤其是西西、上信和東英,擁有越南第二大花卉種植區。這些並非山地農場,而是位於越南亞熱帶低地近海平面的三角洲地區。夏季氣候濕熱(攝氏30-35度),冬季則出乎意料地涼爽(10-15攝氏度),旱季和雨季分明。

這裡的花與大叻的有所不同。菊花是主要品種,此外還有劍蘭、晚香玉以及一些適應炎熱潮濕氣候的熱帶花卉。蓮花的種植——無論是為了獲取花朵還是種子——都特別重要,這裡有許多大型池塘,生產的蓮花用於佛教儀式和傳統醫藥。

河內的花卉村歷史悠久。有些家族種植花卉已有三、四百年歷史,最初是為皇室供養。如今的花圃融合了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你會看到老奶奶們用代代相傳的方法挑選插條,而她們的孫輩則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監控自動灌溉系統。

毗鄰擁有800萬消費者的河內,無疑是一大優點。清晨採摘的鮮花,早上6點就能運抵河內市場,比從大叻運來的鮮花還要新鮮。在越南新年-春節期間,這些花農晝夜不停地工作,以滿足家家戶戶購買鮮花祭祀祖先和裝飾家居的巨大需求。

都市化威脅著這些花卉村。隨著河內擴張,農田變成了住宅區。十年間,地價上漲了10到20倍,誘使農民出售土地。但經營得最好的農民正在適應變化,在小塊土地上提高產量,專注於高價值作物,並發展直接向花店和旅館銷售的模式。

廣壩花市:午夜交易大廳

談到河內花卉產業,就不能不提廣壩花市。這個花市從午夜營業到黎明,色彩繽紛、香氣撲鼻,交易熙熙攘攘,令人目不暇給。來自越南北部各地的卡車運來鮮花——大叻玫瑰、沙巴繡球、三角洲菊花——形成一場夜間拍賣,價格根據品質、供應量和商販的直覺而波動。

凌晨兩點漫步在廣壩,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花山高聳,腳有兩三公尺。商販們頭戴燈、手電筒,熟練地挑選花朵。金錢在快速的交易中流轉。摩托車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騎士們小心翼翼地平衡滿載的鮮花,前往城裡各個小市場。

這個市場是越南花卉產業的縮影——混亂、充滿創業精神,依靠人際關係和經驗累積而非正規體系運作。現代化嘗試大多以失敗告終;對那些了解傳統體系的人來說,它運作得太好了。

胡志明市及南部地區:熱帶花卉

沙瀝:湄公河花城

從胡志明市出發,沿著湄公河支流行駛三小時,便可抵達沙瀝。沙瀝擁有超過百年的花卉種植歷史。這座三角洲小鎮因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小說《情人》而聞名於世,但當地人更稱之為越南南部的花卉之都。

這裡屬於熱帶低地氣候-全年炎熱(攝氏26-32度),濕度高,雨季和旱季分明。這裡並非玫瑰之鄉;相反,薩德克以熱帶觀賞植物、盆景和開花灌木而聞名。三角梅、扶桑、龍船花和沙漠玫瑰在炎熱的氣候下茁壯成長。蘭花農場沿著河岸而建,充分利用了天然的濕度和水源。

沙瀝的花卉農場都是世代相傳的家族企業。許多家庭種植花卉已有80至100年的歷史,累積了豐富的繁殖、培育和觀賞植物栽培經驗。這座小鎮已成為培訓基地——來自湄公河三角洲各地的年輕人都會來到這裡學習花卉栽培,然後再開始自己的事業。

湄公河肥沃的沖積土壤為作物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水源充足-有時甚至過於充足,因為季節性洪水會損害農作物。農民們透過建造高畦和設計能夠承受暫時性洪水的農場來適應這種情況。有些人甚至在永久性池塘中種植蓮花和睡蓮等喜水植物。

盆景栽培已成為沙瀝的特色產業。種植者將樹木和灌木修剪成微縮景觀,創造出活生生的藝術品,售價可達數百甚至數千美元。這些盆景不僅銷往越南各地,而且越來越多地出口到國際市場。盆景栽培所需的耐心——有些盆景需要10到20年才能達到可出售的形態——體現了越南花卉栽培的長遠眼光。

古芝與學門:為城市提供物資

在胡志明市郊區,這些地區為城市市場供應新鮮切花和盆栽植物。這裡的農場規模雖小(通常只有1000到3000平方米),但集約化程度很高,每年可種植多種作物。萬壽菊、百日菊、雞冠花和其他生長迅速的花卉每6到8週就能輪作一次。

毗鄰一千萬消費者的地理位置推動了當地的商業策略。這些農場並未與遠方地區展開價格戰,而是專注於新鮮度、品種多樣性以及對市場趨勢的快速反應。當一種新花卉流行起來——或許是在熱門電視節目中亮相,又或許是在名人婚禮上——古芝的種植者就能在幾週內將其投入生產。

城市地理位置帶來了許多挑戰。由於地下蓄水層過度開採,水質正在下降。空氣污染影響一些敏感物種。地價逐年攀升。但優秀的農場正在透過技術手段進行調整——水耕、垂直種植系統和溫室栽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一些農場正在將教育和旅遊結合。學校團體前來參觀學習花卉栽培。週末工作坊則向城市居民傳授園藝知識。少數農場也開設了農產品商店,直接向希望了解花卉產地的消費者銷售產品。這種多元化經營有助於緩解土地壓力,並創造額外的收入來源。

東塔省和永隆省:三角洲多樣性

在湄公河三角洲深處,這些省份採用複雜的綜合農業系統,將花卉與稻米、水果和魚類一同種植。花卉生長在河岸邊、果園林下、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土地上。這種多樣化種植方式降低了風險——即使一種作物歉收,其他作物也能提供收入。

三角洲的水域塑造了花卉種植業。船隻和卡車運輸同樣頻繁。水上市場交易鮮花、蔬菜和水果。有些農場名副其實地漂浮在水面上,植物生長在繫於河岸的木筏上,隨著水位升降而起伏。

這裡是蓮花種植的鼎盛時期。廣闊的池塘裡出產的蓮花用於佛教儀式,蓮花籽用於傳統醫藥和烹飪,蓮花葉則用於包裹食物。整株植物都被充分利用,體現了越南農業的高效性。在收穫季節,工人們趟過及肩深的水,在黎明前採摘最新鮮的蓮花。

越南中部:新興地區

大叻的影響力擴散

受大叻成功經驗的啟發,越南中部高原地區,特別是邦美蜀和波來古週邊地區,花卉種植面積正在不斷擴大。這些咖啡種植區海拔高度相似(1000-1500公尺),土壤皆為火山土,但氣溫較高,降雨模式也不同。

這裡的花卉種植大多是咖啡種植的補充,主要在咖啡淡季提供收入。但有些農民正在完全轉型種植花卉,因為他們發現以目前的價格來看,花卉比咖啡更有利可圖。這個行業還很年輕,種植者仍在學習哪些品種適合當地條件以及如何進入市場。

運輸仍然面臨挑戰。這些地區距離主要城市200至400公里,冷鏈基礎設施有限。但道路狀況的改善和國內需求的成長正使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日益增強。十年內,中部高原地區的花卉產量可望與大叻媲美。

大叻的氣候近親

貫穿南中部的長山山脈造就了眾多與大叻相似的微氣候。昆嵩省、嘉萊省和多樂省正開始小規模種植花卉。這些試點計畫旨在檢驗大叻的花卉經濟模式能否在其他地區複製,從而將繁榮帶給越南欠發達地區。

越南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文化融合鮮花在越南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對西方觀察者來說或許難以想像。家家戶戶都有祭壇,需要鮮花來裝飾。春節期間,鮮花的需求量大。婚禮、葬禮、開幕慶典和宗教儀式等各種場合都需要特定的鮮花。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造就了巨大的國內需求——與埃塞俄比亞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不同,越南的農產品幾乎全部用於消費。

這些花卉蘊含著深刻的象徵意義。黃色花卉(菊花、萬壽菊)代表大地和繁榮,是春節的必備之物。粉色玫瑰象徵青春的愛情。白色花卉用於祭祀祖先。蓮花在佛教中像徵純潔。理解這些意義對越南花卉栽培至關重要——你種植的不僅是花朵,更是文化的象徵。

家庭規模的卓越埃塞俄比亞的花卉產業由大型國際公司主導,而越南的花卉產業仍以家庭式經營為主。這些小型農場——平均面積0.5至2公頃——憑藉著密集的勞動、深厚的知識和幾代人的經驗傳承,實現了驚人的生產力。三代人共同經營同一農場的情況並不少見,每一代人都貢獻著不同的技能。

這種結構造就了其韌性。大型農場在勞動力管理和資金需求方面面臨許多挑戰。小型家庭農場則能迅速適應,在市場變化時更換作物,嘗試新技術,並透過多元化經營和節儉來抵禦經濟衰退。

國內市場主導地位越南種植鮮花主要面向越南國內消費者。雖然也有出口,但與國內銷售相比仍規模較小。這種以國內市場為主導的模式,使其發展動態與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有所不同。品質標準也反映了當地的偏好——花朵碩大、色彩鮮豔,以及針對特定場合的特定品種。

國內市場也在快速成長。越南新興的中產階級——人數可能達到3000萬至4000萬——越來越多地購買鮮花用於日常裝飾,而不僅僅是特殊場合。咖啡館、餐廳、辦公室和家庭都需要鮮花。這種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了產業發展,而無需出口基礎設施或海外市場准入。

氣候多樣性從沙巴的高山氣候到湄公河三角洲的熱帶低地,越南南北跨度和山地地形造就了非凡的氣候多樣性。這使得越南能夠在一個國家內種植溫帶、亞熱帶和熱帶花卉。很少有國家能提供如此豐富的氣候選擇,這賦予了越南種植者更大的靈活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越南緯度跨度從北緯8°到23°,這意味著季節變化越往北越明顯。南部地區全年都有花卉生產,季節變化較小。北部地區季節分明,適合溫帶花卉種植。中部高原地區則介於兩者之間。這種多樣性是一項戰略優勢,使越南能夠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生產不同的花卉。

農業遺產越南農民從事集約化農業已有數千年歷史。他們所掌握的技能──包括水資源管理、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和植物養護──可以直接應用於花卉栽培。這種深厚的農業知識基礎能夠加速學習速度,並促進創新。

集體主義文化也發揮了作用。農民樂於分享知識,組成合作社和協會,傳播最佳實踐。一個村莊的成功經驗很快就能推廣到鄰近村莊。這種協作方式與更注重個人主義的農業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加速了集體進步。

城市鄰近性越南大部分花卉產區都距離主要城市相對較近-例如,大叻距離胡志明市僅300公里,河內週邊環繞著花卉區,沙瀝則沿著水路通往城市市場。這種地理位置上的接近降低了運輸成本和時間,確保了花卉的新鮮度,並實現了每日多次配送。

都市化的地理位置也有利於市場回饋。種植者可以快速了解哪些產品暢銷,並調整生產。他們可以自行向市場供貨,從而維護客戶關係並獲得更多價值。與國際花卉貿易中常見的冗長供應鏈不同,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聯繫仍然直接。

未來圖景

越南鮮花產業正處於一個有趣的轉捩點。受收入成長和生活方式改變的推動,國內需求正以每年8%至10%的速度成長。與他們的父母相比,年輕的越南人購買鮮花的頻率更高,他們將鮮花視為日常奢侈品,而非特殊場合的必需品。城市公寓居民希望透過盆栽和花束,將自然氣息帶入鋼筋水泥的環境中。

技術採納現代科技正在改變越南傳統上以知識為基礎的花卉種植業。溫室製造已成為越南本土產業,越南企業生產的溫控溫室成本遠低於進口系統。滴灌、施肥和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正逐漸成為小型農場的標準配備。

一些農場正在嘗試水耕和垂直種植技術,尤其是在土地昂貴的城市附近。 LED照明使得那些具有自然季節性的花卉能夠全年種植。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幫助農民遠端監控種植情況,並直接與買家聯繫,從而繞過傳統的批發市場。

品質改進越南鮮花歷來被認為足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但對於注重品質的買家來說,卻不如進口鮮花。這種情況正在改變。為適應越南氣候條件培育的新品種、種植技術的改進以及採後處理的提升,正使越南鮮花的品質達到國際標準。

一些農場正在開拓出口市場,特別是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越南玫瑰現在已出現在中國超市中,與厄瓜多爾和肯亞的進口玫瑰競爭。如果品質持續提升,越南可望憑藉低成本和靠近亞洲市場的地理優勢,成為重要的鮮花出口國。

永續發展重點環境問題正在推動改變。大叻大量使用農藥的做法引發了批評和健康擔憂。一些進步的農場正在採用綜合蟲害管理,利用益蟲並減少化學投入。部分農場正在申請有機認證,瞄準高端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

水資源管理正在不斷改進,循環利用系統和高效灌溉降低了用水量。一些農場正在嘗試使用再生能源,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以減少對柴油發電機的依賴。這些環境改善措施也降低了成本,從而在遵守法規之外創造了經濟效益。

城市農業隨著城市擴張,農地逐漸被住宅區取代,一些種植者開始轉向都市農業。屋頂農場、垂直花園和改造建築中的水耕設施,將鮮花生產帶到了城市中心。這些設施不僅為附近的顧客提供極為新鮮的鮮花,也充分利用了原本閒置的空間。

城市農場也兼具教育功能,讓城市居民重新與農業建立連結。一些城市農場已成為旅遊景點,提供工作坊和從農場到餐桌的體驗活動。這種將花卉種植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代表了一種融合生產、教育和休閒的新模式。

區域專業化越南各花卉產區正在形成鮮明的特色。大叻是玫瑰和溫帶花之都;沙瀝以觀賞植物和盆景聞名;河內週邊地區則以菊花和祭祀花卉為主。這種專業化提高了效率,因為各地區專注於種植最擅長的品種,同時交換其他地區適合種植的品種。

專業知識集群源自於區域集中。大叻擁有專注於高原花卉的玫瑰育種專家、病蟲害防治專家和溫室建造商。沙瀝的專長則集中在熱帶觀賞植物和多年栽培方面。這種知識集中創造了競爭優勢,從而吸引了更多投資和人才。

文化演化越南花卉產業正在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化習俗。隨著年輕一代對傳統儀式的依賴降低,用於家居裝飾和饋贈的花卉購買量不斷增長。受西方影響的節日——如情人節、母親節、週年紀念日——也帶來了新的需求高峰。

花卉咖啡館和適合拍照的花田正逐漸成為旅遊景點,為種植者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一些農場利用其優美的地理位置,舉辦婚禮和活動。這種文化演變正將花卉種植從純粹的農業領域拓展到酒店、旅遊和生活方式等領域。

未來的挑戰該行業面臨嚴峻挑戰。氣候變遷導致天氣更加不穩定——突如其來的寒流、持續乾旱和強降雨都會損害農作物。大叻的旱季正在延長,水資源日益緊張。隨著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面臨海水入侵的威脅。

土地壓力持續增加,尤其是在大城市週邊地區。年輕人往往更傾向於城市工作而非務農,隨著農業勞動力老化,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凸顯。不斷上漲的投入成本——化肥、農藥、燃料——也擠壓了小型農場的利潤空間。

競爭日趨激烈。中國鮮花產量快速成長,對越南北部市場構成威脅。厄瓜多爾和肯亞玫瑰在高端出口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在國內,越來越多的種植者湧入同一市場,有時會導致供應過剩,進而引發價格暴跌。

湧現的機遇儘管面臨挑戰,機會也比比皆是。越南的花卉種植業仍以低機械化和傳統方式為主,意味著生產力提升空間巨大。採用最佳實踐的農場產量始終比鄰近農場高出50%至100%,這表明整個產業都具有提升潛力。

出口市場仍有待開發。越南地理位置優越,毗鄰中國、東協國家和東亞,使其能夠接觸到數十億潛在客戶。隨著區域收入的成長和鮮花消費量的成長,越南有望成為重要的花卉供應國。

光是國內市場就足以支撐未來幾十年的持續成長。越南人均鮮花消費量仍遠低於已開發國家。隨著收入成長和都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鮮花購買量將會增加。市場規模很容易在目前的基礎上翻倍甚至兩番。

越南的花卉產區與衣索比亞的花卉產區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歷程。越南的花卉產業並非經歷了快速的出口導向繁榮,而是在幾代人的耕耘下,在國內需求和文化融合的驅動下自然演進。由此形成了一個更多元化、以家庭為本的產業,深植於越南的社會和文化之中。隨著國家的持續發展,這些花卉產區將會不斷演變,但其基本特徵——小型農場、家族傳承的技能和文化紐帶——很可能會得以保留,並將古老的農業傳統與現代市場和技術相結合。

https://www.loverflora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