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玫瑰栽培史
•
一、史前時期與人類最早的接觸
化石證據與自然分布
玫瑰屬(Rosa)是人類所知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地質層中發現的玫瑰葉片、花瓣與花粉化石可追溯至 三千五百萬至四千萬年前,特別是在北美與歐洲地區。這些證據顯示,玫瑰在有人類文明出現之前,便已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廣泛生長。
野生玫瑰種類約有 一百五十至二百種,自然分布於從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到墨西哥,以及橫跨歐洲、中東直至東亞的區域。由於氣候變化與地理隔離,玫瑰演化出多樣的形態,包括蔓生、灌木型與高山矮生品種。
早期人類的欣賞與利用
雖然考古證據不足以證明史前人類有意識地栽培玫瑰,但人們很可能早已欣賞其香氣與花色,並利用花瓣與果實(玫瑰果)製作簡單的香料、茶飲與藥敷。玫瑰的香氣與艷色使其早期便具有儀式與象徵用途。
二、古代文明中的玫瑰(約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500年)
中國
最早的玫瑰栽培可追溯至 中國約西元前2700年。周、漢時期的文獻中已有關於玫瑰在宮廷花園中種植的記載。玫瑰不僅以觀賞為主,也被用於 醫藥、香料與宮廷禮儀。
Rosa chinensis(月季)、Rosa multiflora(多花薔薇)、Rosa rugosa(玫瑰)等亞洲原生種,後來成為現代雜交玫瑰的重要親本。
美索不達米亞與近東地區
在 美索不達米亞,花園記錄顯示玫瑰可能被祭司與君王種植,用於宗教儀式。亞述與巴比倫人將玫瑰與 愛與戰之女神伊絲塔(Ishtar) 聯繫起來,象徵愛情與力量。
古波斯(今伊朗)
波斯常被視為玫瑰系統化栽培的發源地。著名的 大馬士革玫瑰 (Rosa × damascena) 即源於此地,可能由 Rosa gallica 與 Rosa moschata 自然雜交而成。
約西元前1000年,波斯人已建立名為 「帕拉戴薩」(paradise,意為圍牆花園) 的園林,其中玫瑰為主要觀賞植物。玫瑰象徵神聖與美麗,後世蘇菲派詩人更以玫瑰比喻真理與愛。
埃及與地中海地區
在 古埃及,玫瑰被奉獻給女神 伊希斯(Isis)。法老陵墓中曾發現保存完好的玫瑰花瓣,用於葬禮祭品與花圈。
埃及人亦發展出早期的 玫瑰水蒸餾技術,後由波斯與阿拉伯化學家加以改良,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奢侈貿易商品。
希臘與羅馬
到了古典時期,玫瑰已成為 希臘與羅馬園藝的主角。
- 希臘人 於西元前七世紀即種植玫瑰,詩人 莎孚(Sappho) 稱其為「花中之后」。哲學家 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 在《植物研究》中描述多種玫瑰品種。
- 羅馬人 對玫瑰尤為熱愛,用於花冠、香料與宴會裝飾。羅馬園丁甚至利用 雲母玻璃(specularia) 溫室強迫玫瑰在非季節開花。皇帝 尼祿 曾在宴會上撒下無數玫瑰花瓣,象徵奢華與權勢。
三、中世紀(西元500年至1500年)
基督教與伊斯蘭文化中的象徵
羅馬帝國衰亡後,歐洲的玫瑰栽培一度衰退,但修道院保留其藥用價值。玫瑰果富含維生素C,被用於治療感冒與發熱。
在基督教中,玫瑰逐漸成為 聖母瑪利亞的象徵——被稱為「神秘之玫瑰(rosa mystica)」,修道院庭園常種玫瑰以表純潔與聖愛。
在 伊斯蘭世界,玫瑰文化進一步繁榮。從波斯傳至巴格達、大馬士革與安達魯西亞,形成大規模 玫瑰水蒸餾產業。醫師 伊本‧西那(Avicenna) 在西元十世紀改良玫瑰精油提煉法,為現代香水業奠基。
歐洲的再興
十字軍東征者自中東帶回 大馬士革玫瑰與加利卡玫瑰,使玫瑰重返歐洲花園。十三世紀後,玫瑰成為貴族紋章象徵——最著名者為英國的 「玫瑰戰爭」(1455–1487),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徽,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標誌。
四、文藝復興與近代早期(西元1500年至1800年)
文藝復興園林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園藝重視幾何與象徵之美,玫瑰成為 義大利與法國宮廷花園 的主要植物。梅第奇家族、瓦盧瓦王朝與都鐸王朝皆收藏大量玫瑰。植物畫家 雷杜德(Pierre-Joseph Redouté) 以精緻水彩記錄玫瑰品種,作品至今仍為園藝經典。
探險與植物交流
地理大發現時代 帶來亞洲與美洲新種玫瑰。來自中東的 Rosa foetida 為歐洲玫瑰引入了黃色花色基因。
東亞方面,中國與日本在玫瑰改良上持續發展,特別是 月季(Rosa chinensis) 的四季開花特性,為後來的雜交革命奠定基礎。
中國玫瑰的傳入
約 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隨著東印度公司商人與傳教士活動,中國玫瑰首次引入歐洲。其「反覆開花」特性改變了歐洲園藝觀,成為現代玫瑰培育的關鍵轉折點。
五、現代雜交時期(西元1800年至1950年)
早期雜交成果
十九世紀初,歐洲園藝家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跨種配育,形成多個新類群:
- 波旁玫瑰(約1817年,留尼旺島),結合歐洲耐寒與中國月季之再花性。
- 茶香玫瑰(由中國月季與大花薔薇雜交),以香氣柔和與色澤淡雅聞名。
- 雜交常開玫瑰(Hybrid Perpetuals),為維多利亞時期主流園藝品種,兼具大花與再開花特性。
混合茶香玫瑰的誕生
1867年,法國育種家 讓-巴蒂斯特‧吉約(Jean-Baptiste Guillot) 培育出 ‘La France’,被公認為第一株 混合茶香玫瑰(Hybrid Tea),標誌著現代玫瑰時代的開始。其高心花形與長期花期成為今日玫瑰標準。
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象徵
在維多利亞時代,玫瑰成為「花語(floriography)」體系的重要角色:紅玫瑰象徵愛情,白玫瑰象徵純潔,黃玫瑰代表嫉妒,粉玫瑰則寓意欣賞。此時玫瑰園遍佈歐洲與美洲。
六、當代玫瑰培育與全球化(1950年至今)
戰後育種與改良
二十世紀中期後,隨著遺傳學與化學農業的進步,玫瑰育種重點轉向 抗病性、持續開花與色彩多樣化。
1940年代出現的 花束玫瑰(Floribunda) 結合混合茶香玫瑰的花型與多花玫瑰的群開特性;之後的 大型花玫瑰(Grandiflora) 則進一步融合兩者優點。
重要育種家與代表作品
英國育種家 大衛‧奧斯汀(David Austin) 於二十世紀中期創立「英國玫瑰(English Roses)」系列,將古典玫瑰的香氣與現代玫瑰的再開花性結合,代表品種如 ‘Gertrude Jekyll’、‘Graham Thomas’。
同時,美國與歐洲的育種公司(如 Meilland、Jackson & Perkins、Kordes)推出多款經典品種:
- ‘Peace’(1945),象徵戰後和平;
- ‘Mister Lincoln’(1964),以濃香與深紅著稱;
- ‘Knock Out’(2000),以卓越的抗病力與長花期成為市場主流。
科學化育種與永續發展
現代玫瑰培育結合 基因組學、組織培養與DNA標記 技術,能精確控制香味化學成分、色素穩定度與抗病基因。許多研究者專注於開發低維護、耐氣候的永續玫瑰品系。
文化與經濟意義
今日,玫瑰依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觀賞花卉,已有 超過二十萬個命名品種。玫瑰不僅支撐香水、藥品與觀光產業,更在文化儀式與國家象徵中佔有重要地位——例如玫瑰作為英國與美國的國花。
玫瑰的歷史是一部關於 進化、藝術、科學與象徵 的人類史。從遠古野生花叢到現代實驗室中的基因育種,玫瑰始終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它的魅力不僅在於形色與香氣,更在於其 持續演變與文化共鳴的能力,成為跨越時代的永恆花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