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印度花開:一趟穿越次大陸花卉區的旅程
•
在泰米爾納德邦的尼爾吉里山脈,晨霧籠罩著尤加利樹林,茶園綿延於山坡之上。一位花農漫步在成排的玫瑰花叢中,在綠意盎然的襯托下,玫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這些生長在海拔2000公尺、空氣涼爽、土壤富含火山灰的地區,明天黎明前將運往班加羅爾的花卉市場,之後可能還會遠銷孟買、德里,甚至中東。這就是印度的花卉產業:一個龐大、古老且快速現代化的產業,在這裡,寺廟供奉的花卉與出口農業交相輝映,串成花環的萬壽菊與空運包裝的玫瑰並存,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打造的花卉市場,如同印度本身一樣,豐富多彩、錯綜複雜。
印度與花卉的關係古老而深厚,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其程度之深遠,西方文化難以企及。花卉並非僅是裝飾品,而是生活必需品-從坎尼亞庫馬裡到克什米爾,人們在寺廟中向神靈供奉鮮花;人們用鮮花編織花環,迎接賓客,緬懷逝者;鮮花散落在婚床和火葬堆上;每個城市的紅綠燈路口都有小販出售鮮花;女性將鮮花別在發間,既是裝飾,也是祝福。在印度城市的十字路口,隨處可見手捧玫瑰和茉莉花環的小販,他們代表的並非邊緣的商業活動,而是核心的文化習俗——鮮花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這種文化中心地位造就了龐大的國內需求。印度每年在約35萬公頃的土地上生產約300萬噸鮮花——這一數字遠超過許多國家的全部農業產量。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其中約95%的產量都用於國內消費。與哥倫比亞、肯亞或荷蘭不同,儘管擁有氣候優勢、熟練勞動力和生產規模,印度並非主要的鮮花出口國。相反,印度的花卉種植業主要是為了滿足本國龐大、多樣且不斷增長的鮮花需求而發展起來的。
印度花卉產業正在經歷快速轉型。傳統的種植方式——例如為當地寺廟和花環種植萬壽菊和茉莉花——與現代化的商業農場並存,後者種植荷蘭玫瑰,供應城市零售連鎖店。在路邊串花的鄉村婦女與擁有溫控溫室和出口認證的企業化生產者在同一經濟體系中工作。古老的技藝與現代商業的碰撞,既帶來了摩擦,也催生了令人矚目的創新。
印度的地理環境——從喜馬拉雅山脈到熱帶海岸,從乾燥沙漠到季風充沛的森林——為不同氣候帶的花卉種植提供了機會。高海拔地區能夠種植在海平面無法生長的溫帶花卉,而沿海地區則全年都能生產熱帶花卉。印度次大陸幅員遼闊、物種多樣,這意味著幾乎任何花卉都能在印度的某個地方找到適合的生長環境。
但真正定義印度花卉栽培的是其文化背景。它不只是農業,更是宗教實踐、文化表達和經濟生計交織在一起的複雜體系,三者密不可分,或許也毫無意義。
卡納塔克邦:南方的花卉強邦
班加羅爾(Bengaluru)及其周邊地區:城市中心
卡納塔克邦,特別是其首府班加羅爾週邊地區,已成為印度最重要的花卉種植中心之一——這一地位得益於氣候優勢、城市繁榮和政府支持,使得「班加羅爾鮮花」在整個印度市場成為優質花卉的代名詞。
班加羅爾優勢
班加羅爾位於德干高原,海拔約920米,全年氣候溫和,因此被譽為印度的「花園城市」。白天溫度通常在攝氏20-30度之間,夜晚涼爽——這種氣候條件既適合熱帶和亞熱帶花卉的種植,又不會像印度大部分地區那樣遭受極端高溫的困擾。
身為印度的科技之都,班加羅爾擁有龐大的IT產業,經濟繁榮,也因此催生了成熟的消費市場。班加羅爾的都市白領購買鮮花的頻率和預算,遠超過農村或欠發達地區,他們購買鮮花用於家居、辦公室和各種場合。這種高密度的需求也促使周邊地區發展出集約化的商業花卉種植業。
KHB Colony市場:印度的鮮花交易中心
卡納塔克邦花卉產業的中心是 KR 市場(以前稱為城市市場),但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一個規模龐大的花卉批發市場,它在黎明前就開始營業,接收來自卡納塔克邦各地及其他地區的鮮花,然後分銷到整個南印度。
市場大約凌晨4點開門,但由於卡車運來夜間收穫的鮮花,交易活動開始得更早。到了早上5點,市場節奏變得異常繁忙——批發商們檢查品質、討價還價,並將採購的鮮花裝車運往班加羅爾及週邊地區的零售市場。交易量驚人:旺季期間,每天有數千噸鮮花交易,交易額高達數億盧比。
漫步於這個市場,感官受到衝擊:視覺上色彩斑斕——金盞花的橙色、茉莉花的白色、玫瑰的紅色和粉紅色、菊花的紫色;香氣撲鼻——茉莉花的醉人甜香、玫瑰的芬芳、金盞花獨特的泥土氣息;聲音嘈雜——卡納達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印度印地語、馬拉
週邊生產區
在班加羅爾週邊50-100公里範圍內,集約化的花卉種植服務於城市市場。像班加羅爾鄉村、拉馬納加拉和科拉爾這樣的地區,聚集了數千家中小型種植者,種植著各種各樣的花卉品種。
玫瑰是商業生產的主要品種—包括傳統品種和現代荷蘭雜交品種。玫瑰花生長在露天田野,也越來越多地種植在遮蔭棚中,遮蔭棚既能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淋,又能確保空氣流通。卡納塔克邦已成為印度主要的玫瑰產區之一,其玫瑰品質可與國際標準媲美,並日益吸引出口需求。
菊花、康乃馨、非洲菊和各種切花是玫瑰生產的補充。這種多樣性反映了印度市場的複雜性——不同的花卉用於不同的用途、場合、宗教習俗和文化偏好。
萬壽菊和傳統花卉
除了商業鮮切花外,卡納塔克邦還盛產萬壽菊——這種花卉或許最能代表印度花卉栽培的文化根基。萬壽菊在印度氣候條件下易於生長,產量豐富,並在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傳統中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萬壽菊通常不以單枝出售,而是按重量計價——市場上成堆的萬壽菊被買走,花環製作者用針線以驚人的速度將它們串成花環。一位熟練的花環製作者每小時可以串製數百朵花,製作的產品銷往寺廟、婚禮、節日慶典以及城市街頭的小販手中。
尼爾吉里:高海拔地區的卓越之選
尼爾吉里山脈從周圍的平原陡然拔地而起,山峰海拔超過2600米,造就了印度首屈一指的涼爽氣候花卉種植區。像烏蒂(烏達加曼達拉姆)、庫努爾和科塔吉里這樣的城鎮,都擁有花卉種植區,充分利用海拔優勢,其種植模式與哥倫比亞或肯亞的高地花卉種植類似。
高海拔玫瑰種植
尼爾吉里玫瑰生長在海拔1800至2300公尺之間,涼爽的夜晚和溫和的白天為它們的生長創造了理想的條件。它們的莖稈修長,花朵碩大,色彩艷麗——這些優良品質使它們在印度城市市場賣出高價,並日益吸引出口買家。
該地區吸引了大量企業投資——規模更大、基礎設施現代化、管理專業化、以出口為導向的農場。這些農場的規模在印度花卉種植業中實屬罕見,有的佔地數十公頃,配備先進的灌溉系統、氣候監測和採後處理設施。
玫瑰以外
涼爽的氣候使得一些在印度其他地區難以生長的花卉得以在此種植,例如康乃馨、六出花、滿天星以及各種溫帶花卉。一些農場專門種植這些花卉,服務於小眾市場或出口市場,使印度生產商能夠與傳統供應商競爭。
尼爾吉里山脈也生產蔬菜,特別是馬鈴薯和胡蘿蔔,從而實現了農業多樣化,在鮮花市場波動時提供了穩定的收入。
觀光與農業
尼爾吉里山脈作為重要的國內旅遊目的地,其發展呈現有趣的動態。烏蒂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尋求涼爽的氣候和優美的風景。旅遊業帶動了花卉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觀賞花園、花展和零售苗圃,這些產業也補充了商業種植的收入。
一些農場已開始發展農業旅遊,為遊客提供將花卉種植知識與當地旅遊魅力相結合的體驗。例如,遊客可以在玫瑰園中以山景為背景拍攝玫瑰花,購買新鮮採摘的玫瑰,或學習種植技術,這既能創造收入,又能提高消費者對印度花卉生產的認識。
泰米爾納德邦: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霍蘇爾和達爾馬普里:出口導向生產
泰米爾納德邦北部地區,特別是靠近卡納塔克邦邊界的霍蘇爾和達爾馬普里週邊地區,發展出了重要的出口導向花卉種植業——這可能是印度在全球花卉市場競爭中最成功的嘗試。
企業化農業與出口標準
該地區擁有印度一些規模最大的花卉農場——這些農場種植面積達數百公頃,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並明確地以出口為導向。這些農場主要生產符合國際品質標準的玫瑰:花莖長(60-90公分)、花朵碩大、顏色獨特,並且採後處理確保鮮花以最佳狀態運抵遠方市場。
這些農場採用現代化技術-滴灌、施肥灌溉、病蟲害綜合治理、溫控採後處理設施。品質管制一絲不苟,鮮花經過嚴格分級,只有最高等級的鮮花才能包裝出口,而較低等級的鮮花則進入國內市場。
出口目的地包括中東(特別是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那裡的印度僑民人口帶來了文化上的熟悉感和需求)、歐洲(特別是荷蘭,那裡的印度玫瑰可以補充當地和非洲的產量)以及其他亞洲市場。
就業和社會影響
這些大型農場僱用了數千名工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從事收割、分揀、包裝和其他勞力密集工作。在其他就業機會有限的地區,這些就業機會為當地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正面影響。
工作條件和工資水準參差不齊。較好的農場提供體面的設施、符合當地標準的合理工資以及安全的工作環境。而另一些農場則因工資低、工時過長和保障不足而飽受批評——這些爭議反映了全球農業勞工問題的普遍性。
馬杜賴與南部地區:茉莉花之鄉
泰米爾納德邦南部,特別是馬杜賴週邊地區以及向坎尼亞庫馬裡方向延伸的地區,是印度茉莉花的核心地帶——在這個地區,這種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花卉的生長規模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無與倫比的。
茉莉花經濟
泰米爾納德邦生產了印度約 80-90% 的茉莉花,而印度本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茉莉花生產國。這些茉莉花生長在無數的小塊土地上——通常為 0.1 至 0.5 公頃——由世代種植茉莉花的家庭管理。
茉莉花的種植極度耗費人力,幾乎難以想像。花朵必須在特定的成熟度時採摘——通常是在清晨,花朵緊閉但即將綻放之時——並且要輕拿輕放,避免碰傷。在盛花期,一個家庭每天可能採摘5-10公斤茉莉花,這意味著成千上萬朵茉莉花需要一朵一朵地採摘。
茉莉花的經濟狀況十分複雜。其價格受季節、需求(尤其是節日期間的需求)和供應的影響而劇烈波動——節日期間價格可能翻四倍,而當需求恢復正常時,價格又會暴跌。如果農民能掌握採摘時機並保證品質,即使種植面積不大,也能獲得不錯的收入,但風險也相當大,許多種植戶的生活十分拮据。
馬杜賴花卉市場
馬杜賴的批發花卉市場是茉莉花工業化貿易的代表。由於茉莉花極易腐爛,該市場每晚都會進行交易,農民將傍晚採摘的茉莉花帶到市場,並立即出售給批發商,批發商再將茉莉花分銷到泰米爾納德邦及其他地區。
市場既混亂又有效率:成千上萬的農民用籃子和袋子裝著茉莉花來到這裡,批發商用經驗豐富的眼睛檢查質量,快速談判,鮮花用模擬秤稱重,金錢交易,購買的鮮花在幾個小時內運往數百公里外的市場。
來自馬杜賴的茉莉花被運往印度各地的寺廟,用於晨禱;也出現在城市市場,供女性佩戴在頭上;還供應給花環製作商,他們的作品裝點著婚禮大廳、葬禮隊伍和尊貴的賓客。這種小小的花朵支撐著成千上萬人的生計,滿足著人們的文化需求,使其生產成為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無的。
加值
除了簡單的花環製作外,茉莉花還有一些其他的加工用途,例如提取茉莉花油用於香水、生產茉莉花茶和茉莉花基化妝品。然而,大多數茉莉花仍用於傳統用途,其增值利用與潛力相比仍未充分開發。
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門戶
浦那及西部地區:玫瑰之都
印度GDP最高的邦-馬哈拉施特拉邦,以浦那為中心的花卉種植業十分發達。浦那是個繁榮、教育發展、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對花的需求旺盛。
浦那玫瑰產業
浦那及其周邊地區,如納拉揚岡、朱納爾和馬瓦爾等鄉鎮,是印度主要的玫瑰種植區之一。該地區氣候溫和(海拔約550米,帶來一定的涼爽),灌溉條件便利,且毗鄰浦那和孟買兩大市場。
這裡的玫瑰種植規模從傳統的小農場到擁有遮蔭棚和先進技術的現代化商業化農場不等。生產規模的多樣性造就了產品的多樣性——從街頭小販的平價玫瑰到高檔花店的優質玫瑰。
浦那玫瑰不僅供應馬哈拉施特拉邦龐大的城市市場,也遠銷德里、加爾各答和其他主要城市。浦那玫瑰以其優良品質而聞名,使其成為印度花卉產業中一個公認的品種,其售價略高於其他產區生產的同類玫瑰。
萬壽菊和天人菊
馬哈拉施特拉邦盛產萬壽菊和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因其鮮豔的色彩和持久性而常用於製作印度花環。這些花卉生長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通常是多種作物混合種植的小農場的一部分。
納西克區的戈蒂地區因生產天人菊而聞名,該地區向孟買、浦那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各地的市場供應鮮花。
薩塔拉和南部地區:多元化
隨著農民尋求更高價值的傳統作物替代品種,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的薩塔拉等地區花卉種植業蓬勃發展。該地區海拔差異顯著,形成了適合不同花卉物種生長的微氣候。
有些地區專門種植菊花,菊花在印度市場上廣受歡迎,既可用於製作傳統花環,也可用於現代花藝。菊花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氣候下生長良好,即使比農作物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其價格也足以彌補種植成本。
孟買:沒有生產的市場
孟買本身的花卉種植面積很小——城市化早在幾十年前就消耗了農業用地——但這個大都市地區 2000 多萬人口造就了印度最大的單一花卉市場。
達達爾花巷(Dadar Phool Galli)是孟買傳統的鮮花市場中心,但批發業務已基本轉移到加特科帕爾(Ghatkopar)和其他地方。這些市場接收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各地乃至更遠地區的鮮花——浦那玫瑰、卡納塔克邦萬壽菊、泰米爾納德邦茉莉花,以及來自泰國和其他地區的進口鮮花——形成了貿易中心,其多樣性和交易量反映了印度的規模。
北方邦和北部平原
梅魯特和北方邦西部:加濟布爾市場
印度人口最多的邦-北方邦(超過2.4億人口)擁有豐富的鮮花產量,以滿足國內龐大的需求。梅魯特週邊的西部地區尤其重要,為德里龐大的市場供應鮮花。
靠近德里
梅魯特、哈普爾和巴格帕特週邊的農場距離德里僅60-100公里,可以當天將新鮮花卉運送到首都市場。這種地理優勢帶來了顯著的競爭優勢——當天早上採摘的花卉下午就能送達德里零售商,並因其新鮮度而獲得更高的溢價。
生產以印度傳統用途的花卉為主,例如萬壽菊、玫瑰、晚香玉(rajnigandha)以及節日時令花卉。種植規模通常較小,以家庭為單位,但隨著經濟繁榮和城市需求的增長,商業化種植也出現。
加濟布爾花卉市場
德里的主要花卉批發市場-加濟布爾花市場(Ghazipur Phool Mandi)代表了印度北部的花卉貿易。該市場每日開放,但在節日期間會達到高峰,因為需求和價格都會飆升。
這種多樣性反映了德里作為國家首都和文化熔爐的地位:克什米爾藏紅花、喜馬偕爾邦玫瑰、北方邦萬壽菊、南印度茉莉花、進口荷蘭鮮花——所有這些都彼此交易,批發商為來自德里及週邊邦的零售商提供服務。
節慶期間,加濟布爾會變成一片混亂——尤其是排燈節,家家戶戶都會購買萬壽菊用於拉克什米女神祭祀,杜爾迦女神節需要特定的鮮花用於孟加拉慶祝活動,而卡爾瓦喬特節則需要玫瑰用於已婚婦女的儀式。
瓦拉納西和東部北方邦:宗教花卉栽培
在瓦拉納西及其周邊東部北方邦地區,花卉種植與宗教活動密不可分。這座城市數以千計的寺廟和日常祭祀活動產生了持續不斷的花卉需求,而當地的花卉種植難以滿足這些需求。
這裡的花卉往往透過宗教商業管道流通——種植者將花卉賣給特定的寺廟,花環製作者則為特定的河壇(河邊台階)服務。這形成了一種基於世代傳承關係的個人化供應鏈,而非匿名的批發貿易。
西孟加拉邦:東方的花卉中心
加爾各答及其周邊地區:花環之城
西孟加拉邦,特別是加爾各答週邊地區,有著深厚的花卉栽培傳統,這源於孟加拉文化與花卉的密切關係——從杜爾迦女神節的精美裝飾到日常生活中在家中神像前擺放鮮花的習俗。
穆里克河壇花卉市場
加爾各答的穆里克河壇花卉市場位於豪拉橋下,24小時營業,滿足孟加拉邦的花卉需求。市場氛圍獨特——狹窄的巷道裡擠滿了鮮花,批發商和零售商用快速的孟加拉語討價還價,搬運工頭頂著沉重的貨物,空氣中瀰漫著茉莉、晚香玉和萬壽菊的芬芳。
這個市場接收來自西孟加拉邦各地以及鄰近邦——24帕爾加納斯縣、納迪亞縣,甚至比哈爾邦和奧裡薩邦的鮮花。在杜爾迦女神節期間,由於祭祀棚組織者大量採購鮮花用於精美裝飾,這個市場就成為大規模鮮花交易的中心。
生產區
加爾各答週邊地區,尤其是北24帕爾加納斯和南24帕爾加納斯,在小塊土地上進行著集約化的花卉種植。由於靠近加爾各答龐大的市場(都會區人口超過1500萬),即使土地成本高昂,小規模種植仍然可行。
晚香玉(Rajnigandha)已成為當地特產——這種花在孟加拉的氣候下生長良好,並在孟加拉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其香氣醉人,因此晚香玉常用於個人裝飾和宗教祭祀。
大吉嶺和山區
西孟加拉邦的大吉嶺山區以茶葉聞名,花卉種植規模有限,但一些玫瑰和其他溫帶花卉品種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區。與卡納塔克邦的尼爾吉里山脈相比,這裡的花卉種植規模較小,主要供應當地遊客和區域市場需求。
喀拉拉邦:香料海岸的花朵
沿海和中部地區生產
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花卉種植與當地茂盛的熱帶植被和濃厚的印度教寺廟傳統緊密相連。該邦眾多的寺廟帶來了持續的花卉需求,而馬拉雅拉姆文化中人們對花卉的熱愛也促進了花卉種植業的發展。
萬壽菊和熱帶花卉
喀拉拉邦盛產萬壽菊和其他熱帶花卉,這些花卉都適合該邦溫暖潮濕的季風氣候。這些花卉生長在小塊土地上——通常是家庭花園而非專門的農場——其種植方式也融入了多種多樣的農業實踐中。
有些地區專門種植特定種類的花卉-例如特里蘇爾區盛產菊花,埃爾訥古勒姆部分地區盛產萬壽菊,馬拉巴爾北部地區盛產茉莉花。這些特色種植體現了當地的專業知識和世代累積的市場關係。
寺廟經濟
許多喀拉拉邦的種植者透過私人關係直接向寺廟出售花卉——一位僧侶熟知某位種植者的花卉,並憑藉數十年的信任定期購買。這種個人化的交易方式與匿名的批發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它建立在社區關係而非純粹的價格談判之上的供應鏈。
喜馬偕爾邦和山區各邦
索蘭和下丘陵:康乃馨和新鮮切花
印度北部山區邦喜馬偕爾邦利用涼爽的氣候發展了規模不大的花卉種植業,尤其以溫帶花卉為主。索蘭地區盛產康乃馨,供應北部市場。
涼爽氣候的優勢
索蘭海拔約1400至1800米,氣候條件與金馬倫高原或哥倫比亞的花卉產區相似——夜晚涼爽,白天溫和,四季分明。康乃馨在這裡生長良好,結出的花莖品質優良,在德里和旁遮普邦的市場上能賣出高價。
以國際標準來看,規模仍然很小,但對喜馬偕爾邦來說意義重大——數百公頃的土地由農民耕種,他們已經從傳統的作物或蘋果園轉向種植更高價值的花卉。
溫室開發
在政府補貼的支持下,喜馬偕爾邦興建了大量的溫室棚(非加熱溫室),以促進園藝多樣化。這些設施能夠實現可控栽培,延長種植季節,提高花卉品質,使商業花卉種植在山區更具可行性。
北阿坎德邦:實驗性生產
另一個喜馬拉雅邦—北阿坎德邦,花卉種植業雖規模有限但正在發展,這得益於政府計畫鼓勵花卉種植作為山區農民的替代生計。該邦海拔差異顯著,為多樣化種植提供了潛力,但基礎設施方面的挑戰和市場距離的限制限制了花卉種植業的發展。
有些地區專門種植劍蘭和其他溫帶品種,供應北方平原市場,而實驗農場則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測試玫瑰、康乃馨和其他商業花卉。
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西部邊疆
古吉拉特邦:工業化農業與花卉的邂逅
印度西部工業重鎮古吉拉特邦的花卉種植規模與南部各邦相比有限,但其產量正在不斷增長,以滿足該邦繁榮的城市市場的需求。
艾哈邁達巴德和蘇拉特地區
在古吉拉特邦的主要城市週邊,小型商業花卉農場為當地市場供應典型的新鮮切花和花環。雖然產量不高,但隨著城市繁榮帶來的需求成長,產量也不斷增加。
一些地區專門種植萬壽菊,用於排燈節和其他對古吉拉特文化至關重要的節日。雖然種植規模仍然較小,但對於那些尋求傳統作物替代品種的農業社區來說,其經濟意義重大。
拉賈斯坦邦:沙漠花卉栽培
拉賈斯坦邦乾旱的氣候給花卉種植帶來了挑戰,但在灌溉條件允許的地方,花卉生產仍然存在。該邦的文化傳統,尤其是精美的婚禮裝飾,產生了巨大的花卉需求,當地花卉生產只能部分滿足需求,其餘缺口則需從其他邦進口。
齋浦爾週邊及其他一些城市在灌溉地塊上種植萬壽菊和玫瑰,而溫室大棚的保護性栽培則使得花卉能夠在原本不適宜生長的沙漠環境中生長。然而,由於水資源限制,花卉種植的規模仍然有限,與需水量較少的作物相比,其經濟效益仍有疑問。
安得拉邦和特倫甘納邦:分裂的南方
海得拉巴地區:城市需求
新近分裂的安得拉邦和特倫甘納邦(於 2014 年分裂)的花卉種植業服務於海得拉巴城市市場和更廣泛的南部市場。
玫瑰和商業花卉
海德拉巴週邊地區種植玫瑰和鮮切花供應城市市場,隨著該市IT產業的繁榮發展和現代消費者偏好的轉變,產量也不斷增加。部分種植者已採用商業化模式,建造遮蔭棚,注重品質種植。
安得拉邦沿海地區:茉莉花和傳統花卉
安得拉邦沿海地區也種植大量茉莉花,但不如泰米爾納德邦的茉莉花產量那麼出名。這些茉莉花供應當地寺廟和泰盧固語邦的城市市場。
該地區還種植萬壽菊和其他傳統花卉,並將花卉種植融入各種小型農場系統中,這些農場將花卉與水稻、蔬菜和其他作物結合。
美國東北部和東部各州
阿薩姆邦和東北地區:前沿生產
印度東北部各邦的商業花卉種植規模有限,但野生花卉利用和觀賞植物栽培的傳統卻十分悠久。該地區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後以及市場規模小,限制了其商業發展。
一些政府計畫鼓勵花卉種植作為一種謀生手段,特別是利用當地蘭花品種多樣性進行蘭花種植。然而,考慮到運往主要市場的成本以及來自成熟產區的競爭,商業可行性仍存在不確定性。
奧裡薩邦:產量成長
奧裡薩邦的花卉種植業正在蓬勃發展,不僅供應本邦市場,還出口到西孟加拉邦及其他地區。該邦熱帶沿海和內陸高地交錯的地形造就了多樣化的生長條件。
庫塔克和布巴內斯瓦爾地區以商業花卉種植為主,供應城市市場;而沿海地區則種植茉莉花和萬壽菊,用於傳統用途。雖然規模不大,但隨著農民尋求水稻和其他主糧作物之外的高價值替代品種,花卉種植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印度花卉產業:結構與動態
碎片化與規模
印度花卉產業的特色是高度分散——數百萬小農戶耕種零星的土地,此外還有數千家中型農場和少數大型企業農場。這種結構為品質標準化、行銷和現代化帶來了挑戰,但也為無數家庭提供了生計保障。
印度的花卉農場平均面積約為0.2至0.5公頃,由家庭經營,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力,並在收穫高峰期僱用工人。這些農場很少有正規的商業結構,銷售主要依靠傳統關係而非合同,而且利潤微薄,生存岌岌可危。
傳統市場與現代零售
印度的鮮花市場仍然以傳統批發市場為主導——這些黎明前的交易中心,農民將收穫的鮮花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分銷給零售商。這些市場依靠人際關係、信譽和談判,而不是固定價格或正式合約。
然而,現代零售業正在興起——超市連鎖店銷售鮮花、線上鮮花配送服務、擁有多家門市的連鎖花店。這些現代通路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穩定的品質、可靠的供應、特定的包裝——而傳統的小農戶難以滿足這些要求,這為大型專業花店創造了發展機會。
文化複雜性與市場區隔
印度的花卉市場極為複雜,按宗教、地理、場合和文化傳統進行細分。要了解這些市場,不僅需要園藝技能,也需要文化知識:
寺廟之花必須滿足特定的宗教要求-某些物種供奉特定的神靈,特定的形態用於儀式用途,純度標準排除了某些栽培方法。
婚禮鮮花不同社區的婚禮習俗差異很大——泰米爾婆羅門婚禮所需的鮮花與旁遮普錫克教儀式所需的鮮花完全不同,而旁遮普錫克教儀式又與基督教婚禮、穆斯林尼卡婚禮或部落傳統婚禮有所不同。
節日花隨著宗教曆法的變化而變化——杜爾迦女神節需要孟加拉印度教徒使用特定的花卉品種,奧南節需要馬拉雅拉姆人使用的花卉,開齋節的傳統與排燈節的要求有所不同。
這種複雜性造成了市場准入的障礙——外來者很難理解細微的要求——但也為那些擁有文化知識、具有競爭優勢的成熟種植者提供了保護。
政府支持和政策
政府透過各種項目,為溫室棚、滴灌系統、冷藏庫和其他基礎設施提供補貼,支持花卉種植業的發展。國家園藝使命和各州計畫提供的財政援助,使得以前缺乏花卉種植的地區得以發展壯大。
包括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 (ICAR) 研究所和州立農業大學在內的研究機構開展育種計劃,開發栽培技術,並提供推廣服務以支持商業種植者。
然而,政策也帶來了挑戰——土地上限限制了農場規模,勞動法規增加了成本,環境限制在某些地區限制了擴張。
出口願景與現實
印度渴望成為主要的鮮花出口國,政府支持出口導向生產和品質認證。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限制,出口量仍然有限——可能僅佔產量的1-2%:
品質不穩定這令需要可靠標準的出口買家感到沮喪。小規模分散的生產方式使得達成一致性變得困難。
基礎設施缺口—冷鏈不足、農村道路狀況差、航空貨運能力有限—在運往港口的過程中損害貨物品質。
競賽除了在小眾市場,印度鮮花與擁有更優越物流、更低成本或更好品質的成熟出口國(哥倫比亞、肯亞、厄瓜多爾)相比,缺乏競爭力。
國內需求吸收產量的價格往往高於出口機會,從而降低了企業專注於出口的動機。
挑戰與機遇
印度花卉種植業面臨許多挑戰:
水資源短缺灌溉用水日益受到限制,因為灌溉用水與飲用水、其他作物和城市用水需求競爭。
氣候變遷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影響開花模式、害蟲範圍和生長條件。
勞動力供給情況隨著農村青年湧入城市尋求就業機會,在收穫高峰期造成勞動力短缺,這也成為一個問題。
市場分散化阻礙了現代基礎設施和技術應用所需的規模的實現。
然而,機會依然存在:
日益繁榮促進中產階級壯大,他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於購買鮮花,用於非傳統用途。
文化變遷可以看到,年輕的印度人開始在生日、週年紀念日、浪漫場合等場合採用西方的送花習俗。
網路商務實現農民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繞過傳統中間商,獲得更多價值。
出口潛力如果能夠克服品質和一致性方面的挑戰,特別是對於印度具有天然優勢的熱帶物種而言,情況依然如此。
加值——精油、乾燥花、花卉化妝品和食品——可以從現有生產中獲得更多價值。
花店指南古老的根基,現代的成長
印度花卉種植業處於一個引人入勝的交匯點——古老的文化習俗與現代商業農業相遇,傳統的小農戶與企業運營並存,國內文化需求推動著一個渴望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產業。
生長在印度各地多樣地形中的花卉,其用途遠不止於裝飾。它們象徵著寺廟祭壇上的虔誠、對尊貴賓客的敬意、點綴女性發間的華美、對新婚夫婦的祝福以及對逝者的送別。這種文化根基使得印度的花卉產業與那些以花卉為主要商品的國家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從卡納塔克邦的商業玫瑰園到泰米爾納德邦的茉莉花田,從北阿坎德邦的山地康乃馨到喀拉拉邦的寺廟鮮花,印度花卉產業展現出非凡的多樣性,其文化意義超越了經濟範疇。這項產業服務於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他們與鮮花的聯繫依然深厚、親密且日常——它創造了支撐數百萬人生計的市場,同時也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
在印度各地的田野、溫室和小塊土地上,鮮花盛開——每一朵花都承載著文化意義,每一位種植者都參與著將當代商業與古代習俗聯繫起來的農業傳統,每一次銷售不僅代表著交易,也代表著參與文化表達,這些文化表達定義了在世界上最多元化的民主國家中生活、慶祝、哀悼和崇拜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