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牡丹栽培史
•
牡丹是人類最古老的觀賞植物之一,其栽培歷史跨越兩千年以上。從野生山坡到精心打理的園林,牡丹的旅程反映了美學變遷、園藝創新以及跨洲文化交流的歷程。
中國的古代起源
牡丹栽培始於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但在此之前,牡丹已於中國西北部的山區野生生長了數千年。最初,人們重視牡丹的藥用價值,而非觀賞用途。木本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根部在傳統中醫中被用來治療多種疾病。
牡丹從藥用植物轉變為觀賞植物的過程始於隋代(581-618年),並在唐代(618-907年)顯著加速。唐代首都洛陽成為牡丹栽培中心,貴族之間比拼栽種最華麗的花朵。牡丹成為富貴、榮耀與繁盛的象徵。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尤與牡丹緊密相關,使其成為女性美與高雅的象徵。
到了宋代(960-1279年),牡丹栽培技術已極為精湛。園丁透過精細選育繁衍出大量品種,記錄中提及上百種不同的牡丹。文人歐陽修撰寫牡丹專論,記述栽培技術、品種特性與分類系統。牡丹從宮廷花園走入寺院與私人園林,遍布中國各地。
歐洲的草本牡丹
當中國以木本牡丹為主時,歐洲和地中海地區則有草本牡丹(如 Paeonia lactiflora 等)自身的古老傳統。古希臘與羅馬人主要將牡丹視為藥草,其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眾神的醫師佩翁(Paeon)。老普林尼與迪奧斯科里德斯在公元一世紀留下了其藥用記載。
中世紀時,歐洲牡丹主要在修道院的藥圃中栽種,用於醫療。常見的紅花牡丹遍布歐洲的藥草園,但並未受到作為觀賞植物的重視。這種情況在往後數百年內將大為改變。
交流時代
十八、十九世紀是東西方牡丹交流的革命時期。歐洲植物探險家開始將中國木本牡丹引入西方花園。約瑟夫·班克斯爵士於1787年帶回英國第一株木本牡丹,雖然不久後死亡,但十九世紀初隨後的引種更加成功。歐洲園丁被這些體型巨大、花形華麗且與本地草本牡丹截然不同的花朵所震撼。
同時,中國草本牡丹(Paeonia lactiflora)也傳入歐洲,其花朵較本地歐洲品種更大、花瓣更多、色彩更豐富。歐洲苗圃業者看準其潛力,開始進行雜交育種。
最重要的突破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法國誕生。維克多·勒莫因(Victor Lemoine)等育種家將中國草本牡丹與歐洲品種雜交,創造出全新的園藝牡丹世代。這些雜交種結合兩者優點:耐寒、強健、生長旺盛,並擁有白、粉、紅等色澤豐富的重瓣花。
日本的精緻美學
日本於八世紀自中國引入草本與木本牡丹,逐漸發展出自成一格的牡丹文化。日本早期追隨中國的審美,但隨後形成偏好簡潔自然的風格。相較於中國喜愛繁複重瓣花,日本栽培者更偏好能展現花心的單瓣或半重瓣花型。
在江戶時代(1603-1868),日本牡丹栽培高度成熟。島根縣等地以特色品種聞名,賞牡丹成為與賞櫻相似的文化活動。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開放通商後,日本牡丹品種傳入歐洲與美洲,為西方育種帶來新基因來源。
美國的創新
牡丹在北美的栽培最早出現在殖民時期花園,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快速發展。1903年成立的美國牡丹協會推廣牡丹栽培並制定登錄與評選標準。
美國育種家對牡丹的貢獻卓越。漢密爾頓學院的 A.P. Saunders 教授於1930-1950年代開展跨種雜交研究,創造出全新形態的牡丹。他的育種成果使珊瑚色、黃色、橙色等以往不見於牡丹園藝中的色調得以出現。其他育種家如 Lyman Glasscock、William Krekler 與 Don Hollingsworth 亦持續擴展牡丹的色彩與花型。
美國中西部,尤其是伊利諾州、印第安納州與堪薩斯州,成為牡丹育種中心。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適合牡丹,商業苗圃也在此建立並將牡丹輸往全美甚至國際市場。
現代發展
當代牡丹栽培體現全球合作與科學進步。現代育種家利用染色體調控、胚胎救援等技術,完成過去無法達成的雜交。六十至九十年代出現的「交配牡丹」(Itoh hybrids)即為代表,它們由草本牡丹與木本牡丹雜交而成,兼具木本牡丹的花型與色彩,以及草本牡丹的生長習性。
中國再度成為牡丹商業生產的重要中心,尤其在切花市場中佔據主導。古都洛陽重新塑造「牡丹之都」形象,擁有大片栽培區並舉辦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的牡丹花會。中國育種家持續培育新品種,並常以亞洲市場偏好的特性為目標。
世界各地的大學與植物園亦持續研究牡丹的遺傳、化學與栽培科學,從最佳生長條件到花色基因皆有深入研究,不僅促進園藝發展,也推動潛在的醫藥應用。
文化的延續
在悠久的歷史中,牡丹始終具備深厚的文化象徵。在中國,牡丹仍被尊為「花王」,象徵富貴與吉祥。在西方花園中,牡丹是典型的鄉村園藝植物,也常被種植在墓園,象徵長久與再度綻放的美好。
牡丹的栽培史展現人類對自然美的不懈追求。從唐代皇宮到今日的美國郊區花園,牡丹激發無數人的熱情,引領創新,並跨越時空連結不同文化。今日栽種牡丹的人們延續著一段跨越兩千年的傳統,培育著連結古代美學與園藝智慧的生命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