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牡丹栽培史:花店指南
•
野生起源
牡丹屬於植物界中的 Paeonia 屬,是 Paeoniaceae(牡丹科)中唯一的屬。根據化石與遺傳學研究,牡丹屬的起源可追溯至約 兩千萬至兩千五百萬年前,原產於 中亞、西中國與地中海沿岸地區。
今日植物學家公認約有 三十至四十個野生物種,大致可分為 草本牡丹 與 木本牡丹(即樹牡丹)。草本牡丹冬季地上部枯萎,春季再生;木本牡丹(學名 Paeonia suffruticosa)則為多年生灌木,可存活數十年。
最初人類重視牡丹並非因其花姿,而是因其 藥用價值。早在中亞、西亞與東亞,人們便使用牡丹的根與種子治療癲癇、產痛、炎症與血疾。牡丹的學名 Paeonia 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名醫 Paeon,相傳他以此花治癒眾神的傷口,象徵牡丹在古醫學中的崇高地位。
古代地中海的牡丹
希臘與羅馬
早在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已熟知牡丹。植物學之父 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 曾記載兩種牡丹:其一以種子入藥,另一取其根部。他還建議夜間採挖,以免驚動守護植物的啄木鳥,顯示出當時人們對牡丹的神話敬畏。
到了 古羅馬時期,牡丹已成為醫師常用的草藥。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在《自然史》中記載牡丹能治肝疾、蛇毒與惡夢。隨著貴族園藝興起,牡丹開始在別墅花園中被栽植觀賞,這是牡丹由藥用轉向觀賞用途的最早記錄之一。
中世紀早期,牡丹在歐洲修道院花園中廣為種植,被視為醫藥與驅邪雙重象徵。人們常將牡丹籽串成項鍊,作為保護孩童的護身符。
中國的牡丹
若說地中海世界賦予牡丹其神話名號,那麼 中國則賦予了牡丹靈魂。中國栽培牡丹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最初牡丹作為 中藥材 使用,《神農本草經》即記載其根(稱「白芍」「赤芍」)能養血止痛、清熱平肝。隨著時間推移,園藝家發現並選育出觀賞性品種,從而開啟了延續千年的 牡丹文化。
唐代:花中之王
唐代(618–907年)是中國牡丹的黃金時期。唐玄宗與武則天時期,洛陽 成為皇家牡丹栽培中心。當時園藝家培育出成千上萬種品種,宮廷與寺院花園競相種植。
牡丹因此被尊為 「花王」,象徵 富貴、雍容與國色天香。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李白等人皆有詠牡丹名篇;畫家筆下的牡丹亦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題材之一。
宋、明時期的園藝繁榮
宋代(960–1279)時期,園藝文獻已記錄百餘種牡丹,依花色、花形、花期分類。牡丹成為可買賣的高價珍品,如「姚黃」「魏紫」等名品聞名全國。
明清時期,木本牡丹(樹牡丹) 的培育達到高峰。透過不同野生種的雜交,產生了巨大的重瓣花型與豐富的色彩層次,從潔白、粉紅至深紫、青藍,花瓣如絹。
洛陽 與 菏澤(古稱曹州) 成為全國著名的栽培中心。清代宮廷更將珍稀品種列為御花,專供宮苑種植,牡丹遂被視為 皇家與民族的象徵。
牡丹的東亞傳播
日本與朝鮮
公元八世紀左右,隨著佛教東傳,牡丹被帶入 日本與朝鮮半島。
在 日本,牡丹象徵 吉祥與勇氣,常見於武士盔甲、和服與浮世繪版畫之中。日本園藝家培育出多個特色品種,如「島根藤」等,並強調花姿的平衡與庭園佈局的美學。
在 朝鮮王朝,牡丹被視為 富貴與端莊的象徵,出現在宮廷服飾、刺繡、屏風與婚禮圖案中。牡丹的形象代表高貴而含蓄的女性之美。
牡丹傳入歐洲
歐洲的原生牡丹(如 P. officinalis、P. peregrina)自古已存在於南歐,但真正的 觀賞性園藝牡丹 則在 十八至十九世紀 由中國傳入。
耶穌會傳教士與植物採集者將 Paeonia lactiflora 的種子與根球帶回歐洲。法國園藝家 艾蒂安·蘇朗日-波丹(Étienne Soulange-Bodin) 在十八世紀末率先人工栽培中國牡丹,培育出花形碩大、香氣濃郁的新型歐洲雜交牡丹。
這些「法國雜交種」迅速風靡歐洲。維多利亞時期的花語將牡丹定義為 浪漫、繁榮與含羞的愛情。牡丹成為宮廷花園與貴族莊園的必備花卉,並進入文學與繪畫。
現代牡丹的發展
西方育種的興起
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歐洲與北美的牡丹育種達到高峰。著名育種家包括法國的 維克多·勒穆瓦納(Victor Lemoine)、美國的 愛德華·奧頓(Edward Auten)、艾倫·羅傑斯(Allan Rogers) 以及 薩斯兄弟(Sass Brothers)。他們開發出上百種花形完美、香氣馥郁、耐寒強健的新品種。
藉由 P. lactiflora、P. officinalis 與 P. peregrina 的雜交,誕生了第一批 中間型雜交牡丹,結合野生種的強健與園藝種的華麗。
二十世紀四〇年代,日本育種家 伊藤俊(Toichi Itoh) 首次成功將草本牡丹與樹牡丹雜交,創造出革命性的 伊藤雜交(Itoh hybrids)。此類牡丹兼具草本的強健與木本的花形,花期長、花色多變。
文化象徵
在中國,牡丹至今仍被視為 富貴、愛情與繁榮的象徵,被譽為「國花」。洛陽每年舉辦盛大的牡丹花會,吸引數百萬遊客。
在西方,牡丹象徵 優雅、懷舊與浪漫。從印象派畫家莫內與雷諾瓦的畫作,到現代婚禮花藝,牡丹皆代表「美麗而短暫的完滿」。
科學與商業進步
現代牡丹育種結合 基因定序、組織培養與無病毒繁殖技術。中國、日本、法國、荷蘭與美國均為主要研究與生產中心。
木本牡丹現多作為園林觀賞植物栽培,而草本牡丹則主導全球 切花市場,每年春季需求劇增。現代栽培更重視 永續與生態平衡,包括有機病蟲管理與土壤保育。
保育與多樣性
儘管園藝品種繁多,野生牡丹的生存卻面臨危機。棲地破壞、過度採集與氣候變遷 使中亞、高加索與中國西部多種野生牡丹瀕危。
世界各地植物園與研究機構正進行 異地保育(ex-situ)與基因庫建設。中國的「牡丹種質資源保護計畫」以及多國合作項目,致力於保存牡丹的遺傳多樣性,以支撐未來的育種與生態研究。
永恆的牡丹傳奇
牡丹的歷史,是一部跨越醫藥、藝術、園藝與文化的文明史。從中亞的野生藥草,到唐宮花苑的國色天香,再到法國園丁與現代基因實驗室的繁花競放,牡丹的故事跨越了地理與時代。
在中國詩文中,它象徵王者之姿與人間富貴;在歐洲花園中,它代表愛情與優雅;在科學實驗室裡,它體現人類對自然之美的探索與改造。
牡丹的花瓣柔軟而層疊,盛放短暫卻驚人。它的每一次綻放,都承載著數千年的文化記憶。栽種牡丹,意味著與帝王、僧侶、醫者與詩人同在一條時間的長河中。
只要春天仍會歸來,牡丹就會繼續綻放——絢爛、短暫,卻永恆在人心之中。

